(通讯员 王会敏)2024年12月1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刘成国教授应邀在文学院213智慧教室开展题为“王安石文集的再整理及其文学研究意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曾绍皇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岳凯华教授致欢迎辞。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吴晨华、向双霞、谢雨晴等老师以及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60余名硕博生参加讲座。
刘成国教授首先对王安石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深入探讨了王安石文集的整理历程及其中的得失问题。他指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在1959年出版的《临川先生文集》,第一次对王安石的文集进行了标点,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其整理实际所依据的底本并非其声称的明代何迁本,而是四部丛刊初编本,且校勘时没有利用“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整体而言不够成熟。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王文公文集》首次将“龙舒本”《王文公文集》进行点校整理,但校本比较少,且作品仅有2281篇,而“临川本”有3122篇。他还介绍了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安石全集》,该版本以《王文公文集》为底本,由秦克、巩军进行标点。除此之外,他还将汪东整理的清绮斋本《王荆文公诗笺注》与高克勤点校的《王荆文公诗笺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201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安石全集》进行了客观评价。
其次,刘成国教授系统梳理了王安石文集的版本问题。在详细梳理王安石文集版本源流时,他发现北宋薛昂于徽宗重和元年奉诏编撰王集,至宣和四年已经完成。王珏主要根据薛编遗稿、家藏遗文,刻成《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此为如今流行的《临川先生文集》祖本。詹大和于抚州所刻“临川本”王安石文集,并非王珏所刻底本,只是校本之一。其卷数应为一百八十卷,分前后集,其版式、篇目、文字等与王珏刻本有很大不同。而且何迁本翻刻的并非南宋詹大和“临川本”,而是元代递修的“杭州本”。同时,刘成国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整理成果。该成果以台湾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九年何迁刻的《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为底本,以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龙舒郡斋所刻《王文公文集》一百卷为主校本,并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王珏刻、元明递修的《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为通校本。此外,还参校了湖南图书馆藏明嘉靖五年的修补版《临川先生文集》等珍贵版本,以及利用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和叶梦得的《石林诗话》等文献作为他校资料,从而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刘成国教授还介绍了王安石文集再整理的校勘、辑佚和辨伪过程。他以具体实例为依托,如对“庙谟”与“府谟”,以及“贵”与“责”“丐”与“谒”等词汇的精确判断与择取,详细展示了其校对整理工作的严谨性。刘教授强调,在校对过程中,“版本依据”与“意义可解佐证”的结合至关重要,这需要对各种版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并探索文本中出现讹误的潜在原因。最后,刘教授进一步拓展讨论,深入阐述了古籍整理工作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又幽默风趣的回应。
在总结发言中,曾绍皇教授指出,刘教授作为国内王安石研究的专家,从自身学术实践出发,对王安石文集再整理及其文学研究的意义作了全面阐述,讲座的内容丰富且深入,不仅是一场有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专场报告,更是一次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主讲人简介】
刘成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宋代学术思想史、文学史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王安石年谱长编》《荆公新学研究》,点校《王安石文集》。《王安石年谱长编》获第十届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一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