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会敏)2025年2月24日上午,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应邀在文学院417教研室作题为“基于知识结构体系视域的学术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教授主持,吕双伟教授、曾绍皇教授、颜建华教授以及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50余名硕博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何宗美教授以“学术研究的机缘性”切入,强调学术发现往往源于对经典文献的敏锐洞察。他以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为例,指出其不仅是文献汇编,更是一部“观点鲜明的批判性学术著作”,通过分类与评述构建了独特的学术价值体系。他表示“真正的学术研究需抓住机缘,从经典中提炼批判性视角”。
其次,在“知识”与“结构体系”的概念解析中,何宗美教授回溯传统“学问”内涵,提出“学问须乐在其中”的治学态度。他以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例,阐明不同知识板块解决的核心问题,指出经学求道,史学鉴今,子学汇思,集部载情,古人通过结构化的知识疆域,实现对世界的系统性认知。同时,他呼吁当代学者保持对知识疆域的“占有欲”,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整体性思维。
随后,何宗美教授针对中国学术的本土化路径,强调学术研究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专注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又要时常抬头看路,关注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时代需求。从单纯的文献历练过渡到思想历练,是每个学者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在全球化的今天,本土理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未来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学科重估部分,何宗美教授指出,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将所学知识有序地放入知识体系之中,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杂乱无章。以目录学为例,它作为一门对知识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的学问,掌握着知识的话语权。文献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学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最后,何宗美教授认为做学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世界和人类思想,从而实现自身的和谐与成长。在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要注重求“道”而非仅仅求“器”。“道”代表着学术的本质和规律,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而“器”则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学者们应当重新回到古代知识体系架构中,深入探求各个版块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古人的智慧为源泉,结合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讲座最后,曾绍皇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认为整场讲座贯通古今,既有对传统智慧的深度挖掘,亦充满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双重启示。
【主讲人简介】
何宗美,西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优秀人才、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四库学子部与子学等。出版《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等学术专著八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他CSSCI论文数千篇,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三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