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李保森、沈闪、向阿红等老师做客“基博读书会”青年论坛

发布人:日期:2025-03-12 10:05浏览数:

(通讯员应巧稚)2025年3月9日晚上,文学院基博读书会开展了主题为“非虚构写作:从城乡中国到日常中国”的青年论坛。本次论坛邀请的嘉宾为河南大学的李保森老师、湖南大学的沈闪老师、长沙理工大学的向阿红老师、衡阳师范学院的林天泉老师、临沂大学的卞友江老师以及本校的王健老师。本次讲座由许永宁老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伊始,李保森老师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并从题材上将非虚构作品为三类:以王彬彬《往事何堪哀》为代表的历史类、以阎连科《我与父辈》为代表的个人类和以梁鸿的“梁庄系列”为代表的社会现象类。当非虚构写作再度被提起,可以认为是对新的社会现象的回应。

接着,李保森老师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梁庄”系列作品为切入点,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勃兴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关联。这类写作通过描摹城乡中国里一个庞大群体的情感状况,揭示社会痛点,但“城乡对立”的叙事模式逐渐显露出简约和对立的意味,容易滑向模式化。近年来,非虚构写作的视域转向“日常中国”,将笔触深入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与生活空间。在分析非虚构写作的活力时,李保森特别提到写作主体的“去职业化”特征。非虚构写作吸纳了记者、学者、普通从业者等多元主体。例如,外卖员困于算法的生存现状、建筑女工的坚韧故事,往往由亲历者或近距离观察者书写,赋予文本强烈的真实性与在场感。此外,新媒体平台如“网易·人间”“真实故事计划”的兴起,进一步降低了写作门槛,推动非虚构作品从精英话语回归大众叙事。

与谈环节,沈闪老师强调了湖南非虚构文学的地域特色与创作传统,以及当前非虚构写作的定义模糊,存在“文体边界不清”“命名混乱”等问题,需进一步厘清其理论框架。卞友江老师认为非虚构写作需突破“单一群体叙事”,尝试将多重社会空间(如农村与城市、底层与中产)并置对比,以更全面地打开中国的复杂性。随后,许永宁老师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是对纯文学与现实脱节的反思,它的核心功能是保持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填补纯文学因脱离现实而陷入的困境,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注入活力。向阿红老师提出非虚构写作在展现民间视角与社会真实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但其发展需克服片面性、提升艺术深度,并在真实性与文学重构间找到平衡,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林天泉老师围绕非虚构写作的定位、真实性内涵、与虚构的边界及实践挑战展开深度反思,核心矛盾集中于其定义模糊性、真实性的多维张力,以及如何在政策与艺术诉求间找到平衡。最后,王健老师提及非虚构写作的诞生源于对现实主义失效的反思,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真实记录为工具,诊断社会问题、揭示隐蔽联系,并通过重新发现被忽略的群体与关系,推动文学回归对社会与个体的深度关照。

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深化了学界对非虚构写作的认识,也为青年学人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宝贵启示。至此,基博读书会青年论坛圆满结束。

上一条: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做客文学院

下一条:谭嘉慧应邀为我院2022级师范生作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