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罗磊)9月25日下午三点,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孙羽津副教授应邀在文学院213会议室开展题为“陈寅恪、朱自清学术互动发微——从《韩愈与唐代小说》谈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曾绍皇教授主持,吴晨骅副教授、向双霞、王珂、杨锦涛等老师以及学院硕博研究生近40人参加。

孙老师首先就高屋建瓴地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同时也是近百年来的无数前辈学人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特别是在20世纪前半叶,西学思潮影响着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历程,这中间在破旧立新的精神指导和诉求推动下,不少学者“难免坠入‘西化——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和价值迷思。”而正确的、同时也最难能可贵的选择,当是在“注重发掘中国学术与文化传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质素,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学术独立自强之路”。梳理百年以来的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蕴含广阔的思想内容,又有大量的、鲜活的案例,折射出过去时代的哲思。
随即,孙老师即以一场九十年前的“退稿风波”为例展开论述。陈寅恪、朱自清同于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往来和私人交情。1935年朱自清向陈寅恪约稿,后者提交《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然而1936年朱自清以“不易决断”的委婉理由而拒绝。此后陈寅恪未再发表中文原稿,该文后由程千帆据英译本回译才得以流传。根据程译本,此文提出韩愈“以古文为小说”的观点,强调古文与小说在唐代的互动关系,并借助西方“文体混用”理论,论证古文具有包容性与现代性。其研究并非单纯考据故实,更是对当时文学发展与时代思潮的思考和回应。彼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诸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无声的中国》中等文章、演讲,皆主张打倒主张复古、维护道统的韩柳古文。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参与者,朱自清曾倾向于鲁迅、周作人等人的观点,强调小说与古文的对立,故而孙老师推测,正是当时朱自清对新文化立场的坚持使其难以接受陈寅恪为古文辩护的观点,从而引发这一场“退稿风波”。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著作中,逐渐淡化“载道”与“言志”的对立,主张“新旧打成一片”,并正面引用陈寅恪的观点,认可古文与小说的融合是“雅俗共赏”的趋势,体现出他的学术转向,也表现出他有意调和古典与现代之争。这一转变既源于他对新文学流弊的反思,也反映出他对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体现其“借镜西方,不忘本来”的学术理念。
最后,孙老师总结到,陈、朱的学术互动展示了中国学者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通过具体研究实践进行文化研究,以回答时代之问。陈寅恪主要以学术研究的“隐性”实践回应时代思潮,而朱自清则通过话语重构实现新旧调和,二人共同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他们的探索启发我们,学术创新既需开放吸收外来理论,也需扎根本土传统,在对话中寻求文化的延续与更新。陈寅恪与朱自清的学术交往,不仅是个人关系的演变,更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一个缩影。从退稿到引用再到推进的过程,体现了学者在时代洪流中如何通过学术实践进行文化自觉与价值重估。他们的思考与选择,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式自主的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绍皇在总结中指出,孙老师能在二十世纪的学术大背景中上下求索,而又以陈寅恪《韩愈与唐代小说》“退稿风波”这一个例推衍至对自近代以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和话语体系的宏大命题的探求与回答,这既是一场生动的学术研究典范示例,更启迪我们在座的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师生们要善于学会挖掘已有的材料,更要结合实际和时代,自觉推动继往开来的学术研究,努力践行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孙老师的精彩发言,讲座在欢快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