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婧怡)2025年10月21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外国美学》主编高建平先生应邀做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题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的学术讲座。讲座在文学院211教室举行,由文学院汤凌云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吕双伟教授,文艺学专业老师、各年级硕博生,以及中文基地班部分本科生参加讲座。

讲座开始,高建平从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中国文学理论发展源动力的复杂性,阐述了“文学原理”与“文学理论”这两种用词方式的细微区别和理论意图。他认为,在大量接触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学的认识,使之上升为“理论”,才是理论学科建立与学习的正确底层逻辑。他提出,文学理论学科需融合学术体系与观点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同时以影响创作、指导批评为目标搭建话语体系。在他看来,“文学”始终是研究中心,要发展“以文学为根”的理论。讲座中,高建平提出“拿来主义、实践检验、自主创新”的理论发展策略。他指出逻辑层面应将“创新” 作为起点,倡导动态理论发展与学习主体性,认为理论资源要广为吸收,博采众长,主张在实践中吸收古今中外思想资源,动态地发展理论。“从实践出发,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理论”,这是高建平对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路径的总结。
提问环节,高建平针对研究生提出的“研究中国当代文论的体会和心得”“如何处理中西关系以服务自身文艺理论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鼓励同学们以思辨的眼光研习文艺理论。
讲座结束之际,吕双伟分享感想。他建议文艺学研究生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总结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形成理论”的理论生成路径。他认为,学习文艺学的辩证法在于静与动的结合,强调学习学术名家时要有个人思考和反思意识,以促成新的思考与创造。最后,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浩从“精细分析与导向实践”“理论与实践融合”和文论研究的“边界”三方面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
本次讲座具有理论前沿性,使文学院师生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策略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文艺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