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寇鹏程教授做客文学院“智慧之光”学术名师系列讲座

发布人:日期:2025-05-10 09:12浏览数:

(通讯员吴柏瑜)2025年5月9日上午,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寇鹏程应邀在文学院213教室作题为“‘反面人物’话语的美学意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何林军教授主持,文浩副教授、牟方磊副教授及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寇鹏程教授强调了“话语体系”建设在当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应对当代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理论焦虑,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及学科体系,从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范畴研究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研究路径,在治学方法上他主张从中国文学与文艺理论的历史积淀出发进行概念史的梳理。

随后,寇鹏程教授指出,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形成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英雄人物、中间人物与典型人物的五大中国式人物形象话语体系。其中,“反面人物”话语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光明的陪衬”为内涵正式出场。而后周扬在两次文代会(1949、1953)中使用“反面人物”这一术语,并主张反面人物不可与正面人物并重,须服务于现实主义对积极形象的塑造。寇教授援引阿垅、冯雪峰、茅盾、陈荒煤等人的观点,说明反面人物的可写性,但也指出反面人物塑造时存在的丑角化、公式化、符号化弊病。他进一步分析文艺作品中反面人物比正面人物出彩的原因,指出反面人物的艺术性及其美学价值在于未被概念化,人物塑造要展现具体环境中的复杂性格,正如周恩来指出反面人物性格要随剧情一步步发展并被揭露。同时,寇教授分析了正反面人物在作品中的主次要问题,说明了反面人物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陪衬”地位。

最后,寇教授从学科价值、学术价值与创作价值三个方面阐释了反面人物话语的价值。寇教授认为,反面人物的话语内涵定位于社会政治维度里,反面人物不同于否定人物,前者强调政治立场,后者仅为思想上的落后。但作为理论话语的反面人物与作为文学创作实践的反面人物形象是不同的,反面人物这个概念本身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寇教授结合当下人机共创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话题延伸,展望了人工智能写作中的人物塑造问题。

在互动环节,寇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具体人物创作实际”“人机共创中的人物塑造”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大家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去思考人物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讲座最后,何林军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具有考证精、辨析严、思路清、观点新等特点,寇教授基于精细的文献整理和严谨的概念辨析工作,细致清晰地梳理了当代文学批评中“反面人物”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深入阐述了其话语内涵和美学意义,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方法与观点的双重启示。他鼓励同学们应学习寇教授追本溯源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意识。同时,他指出网络文学与经典文学的创作目的存在差异,前者往往更注重讲故事而不是塑造人物,在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上还有进一步的思考空间。

【主讲人介绍】

寇鹏程,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文艺美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4项;获得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4次。负责的《美学与人生》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等。

下一条: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做客文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