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雪宏)2025年9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莅临我校文学院,在文渊楼213教室作了题为“文学批评的阐释尺度与限度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肖百容教授主持,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张清华教授以李白、毛泽东的诗句引入,指出本次讲座主题为“文学批评的阐释尺度与限度问题”,旨在与听众探讨文学批评的基本伦理与机理。他针对“谁在说话”这一问题,提出“权力”与“权利”的区别。他强调,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批评者需明确自身的位置与角色,这将深刻影响批评实践。他以鲁迅的批评实践及丁玲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为例,指出现代文学批评应是一种“权利”批评。
随后,张清华教授阐述了“批评何为”的问题。他从中国古代批评的起源讲起,以后人对明代四大奇书的批评为例,总结出文学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话与创造,并对批评的对话属性进行了深入阐释。他借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予以解答,认为历史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调整,而美学标准则兼具永恒性与历史性。
进而,张清华教授通过文本细读,讨论了批评的局限及其道德禁忌与超越问题。他指出,批评的局限如同“盲人摸象”,无法穷尽作品的思想与美学内涵,因此批评应尽可能保持辩证性与总体性。对于批评的“强制阐释”性。他指出,强制阐释现象古已有之,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大于对象,阐释可能压倒本体,这已成为文学批评的常态。他列举了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
最后,张清华教授对本次主题进行总结。他认为,文学批评虽存在“模糊”之处,但仍需保持清醒,在“抵达”与“未完全抵达”之间寻求辩证,最终契合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念。
讲座结束后,张弛老师对张清华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张清华教授的讲座层次分明、见解独到,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给予学生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