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宋敏)6月6日下午3点,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做客文学院“智慧之光”学术名师系列讲座,在文学院216室展开了“抗战文艺文献发掘报告”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许永宁老师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肖百容、周仁政、易瑛、张森、张弛、刘弟娥、石良,西安交大的曾祥金等多位老师和硕博士生参加。
许永宁简要介绍了沈卫威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沈卫威长期从事传记写作、流派研究和档案发掘等方面的写作与研究,其研究呈现出浓烈的现实关怀和思想指向,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学术写作方式,注重文脉的传承,奖掖后进、扶持新人的培养方式独树一帜。
讲座中,沈卫威首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做档案研究的工作路向,即档案意识、迈开脚步、潜心查阅、整理利用和重新叙事。重点介绍了抗战时期国统区、共统区、沦陷区、殖民地以及海外侨民区五个文学生成的重要区域,并由自己所熟悉的国统区、沦陷区两个区域出发,从“作家的抗战活动”“大学的文学活动”“官方活动”“国语运动”“出版”“礼乐”“南渡西迁的文学呈现”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发掘藏在档案里的抗战文艺。在谈及“官方活动”时,沈老师以其发掘的1944年桂林举办的“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会”档案材料为例,揭示了当时的文学评奖情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事关系,为大家展示了真实的历史现场,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最后,沈卫威再次强调了“档案意识”“脚下功夫”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有同学就“如何确定和凸显作家佚文的价值”进行了提问,沈卫威结合自身经验给予了详细解答,他将研究方法细分为“由文入史”“关联语境”“勾连人事”“文史互证”“互文比较”“升发立论”“叙事整合”七个步骤,并且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周仁政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沈卫威的档案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经验,建议研究生做史料研究时要细致、扎实。本次讲座的开展帮助我院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的同时也拓展了大家的研究视野,指出了一条开展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向。
沈卫威:河南内乡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无地自由一-胡适传》《回眸“学衡派”一一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学衡派”谱系一一历史与叙事》《大学之大》《民国大学的文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