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晨玮)9月11日,著名诗人、评论家唐晓渡在文学院213教室开展了题为“有关汉语诗歌的一次精神漫游”的讲座。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龚旭东、《散文诗》杂志主编卜寸丹、诗人胡丘陵、师飞等学者、作家列席,讲座由湖南青年作家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郑朋主持。
讲座中,唐晓渡从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出发,提出多个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的观点。在“诗字起源”层面,他指出“诗”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其前身“寺”本义为祭祀仪式的主持动作,加言字旁后形成的“诗”,最初便与远古祭祀、音乐活动紧密相关,而诗的起源场合也正源于远古祭祀仪式——由主持者发声传递意涵,后随文字诞生被记录,逐渐从祭祀场景外移至社会生活领域。
谈及“诗与其他字词的关联”,唐晓渡提出关键见解:诗与诸多以“i”为韵母的汉字构成字族,可能存在同源关系,而“一”或为这一字族的根源。他进一步解读,“一”或许是汉语最古老的文字,其音义关系具有必然性,与古人对地平线的观察相关,蕴含丰富内涵;诗则分享“一”的创始原理,可覆盖“意、易、艺、义”等字的核心内涵,堪称“一”的象征性自我言说。同时,他还梳理出“仓颉—祭司—诗人”的经验传承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诗从祭司特权中解脱,而士阶层的形成也与祭司群体存在历史关联。
文学院青年教师许永宁在总结中指出,当下讨论诗歌问题时,经常遗忘“一”的核心内涵,而唐晓渡提出的“抱一而为天下‘试’,找到内心的‘一’”,为理解与创作当下诗歌提供了重要方向。本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清晰把握诗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更引发了大家对当代诗歌价值的深度思考,进一步丰富了文学院的学术交流氛围。
唐晓渡,诗人,评论家,作家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有《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先行到失败中去》等诗集、文论十余种。曾获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十四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