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申洁)2025年9月26日上午,西南大学文学院李永东教授在文渊楼213教室为学院学子带来题为《“可上可下”的半殖民》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森教授主持,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到场聆听。
李永东教授首先从半殖民的问题切入,并从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代中国文学“半殖民地”概念的生成逻辑。他基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对比和对“半殖民地”概念的溯源,指出现代中国作为“半殖民”的社会特性在文化、文学中的渗透与表现较为复杂,因此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应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角度来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这一视角既能勾连起“启蒙”“革命”“反帝”“民族性”“世界性”等重要文学史概念和文学史观,又能重新评估这些概念和史观,从而建构新的史述逻辑,呈现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副面影。
随后,李永东教授从老舍先生的散文《还想着它》出发,深入阐述了半殖民地“殖民间性”与“二重思想”的文化特征。他指出,“殖民间性”标示着一种中间状态,包含殖民身份、文明等级、种族优劣三个层面。而随着近现代中国国家命运和国际地位的下沉与上升,文学书写呈现出复杂的殖民想象,表现出被殖民的殖民者心态。总体上,半殖民地中国的文学想象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民族化与西化之间徘徊。此外,半殖民地的二重社会结构衍生出了“二重思想”,其中包含着“面海中国”与“大陆中国”两种社会、“双城市”模式、文化人格的“真”与“伪”三个重要面向。在“二重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文学形成了两种经典性的反帝反封建书写路径:一是暴露礼教的弊害和守旧者的虚伪;二是揭露西洋装扮的高等华人和留学生的古旧腐朽观念。
最后,李永东教授阐述了“有限反帝”和“向内反帝”两种独特视角。他谈到“向内反帝”话语的生成原因以及革命、反帝与启蒙的对冲,这种对冲机制造就了文学中革命与反帝叙事的“跳脱”。在“有限反帝”和“向内反帝”的制约下,现代中国文学始终面临着阶级革命与反帝叙事难以齐头并进、顺畅对接的困境。因此,在讲座最后,他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事例,对破除、重塑半殖民的文化遗留革命提出了展望,强调在完成启蒙事业的同时,必须破除对西方文明的仰赖心态,以实现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李永东教授也对同学们的有关提问作了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