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心怡)2025年9月26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应邀做客文学院“智慧之光”学术名师系列讲座,在213教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肖百容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吕双伟教授出席,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与研究生一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以现代文学史的编纂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现代文学的述史传统与其研究框架的局限性。他指出,以“三个十年”为分期、以经典作家作品为主体的述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复杂互动。为此,刘勇教授引入“文明互鉴”这一宏观视角,认为其为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了新的语境与契机。“文明互鉴”意味着一种全球化的、未来性的眼光,需要基于此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框架进行重新思考。
接着,刘勇教授分别从“外国经典的缺位”与“传统文化的缺席”两个维度,强调了重构现代文学史的必要性。一方面,现代作家的创作深受外国文学经典的滋养,外国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及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而现有的文学史对此谈之甚少;另一方面,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虽倡导白话文学,却从未割裂与古典文学的血脉联系,有着丰富的旧体诗创作实绩,旧体诗词理应进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而不是被搁置或是摒弃。
最后,刘勇教授围绕“怎么互鉴,如何重构”这一问题提出重构现代文学史的方法论。他以陈平原对北京饮食文化的溯源、陈思和对《雷雨》中周朴园的“第三个女人”的发现为例,指出重构现代文学史需要学者改变策略,多下功夫,在文明互鉴视域下把中外古今熔铸在一起,顾及到作家“全人全作”,并以“人的文学”为述史原则。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刘勇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耐心解答,强调学术研究应回归问题意识与方法自觉,并寄语在场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拜万人师”,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以更开阔的视野进行学术研究。